動力煤價格前期的反彈是由供應端帶動的。中煤集團自8月開始,實施“限產穩價”措施,在集團煤炭核心產區晉北礦區限產20%,折合2000萬噸。龍頭企業神華集團此前也已經決定2014年限產5000萬噸,減銷6000萬噸。
此外,8月7日—12日,大秦線進行了為期六天的例行檢修。在此期間,每天檢修兩小時。這減少了沿線港口煤炭的調入量。加之煤價持續低位,產地發運積極性下降,使得秦皇島港煤炭庫存下降到600萬噸以下。
從7月末開始,動力煤價格經歷了一波小幅反彈,市場上出現了“動力煤價格已經見底”的聲音,但究竟后期走勢如何,筆者認為,說“見底”為時尚早。
上述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高庫存的壓力,進而刺激企業在8月集體上調動力煤價格。
目前來看,整個煤炭行業的形勢并不樂觀。煤炭企業虧損面積已超過70%,9個省出現了全行業虧損。在主要產煤省區的36家大型煤炭企業中,20 家企業虧損,9家企業處于盈虧邊緣。同時,銀行大幅壓縮貸款額度,上浮貸款利率,更加劇了企業的融資難度。再加上今年以來全國煤炭市場供大于求的問題日益突出,庫存居高不下,價格大幅下滑,行業經濟效益持續下降,企業虧損面進一步擴大,煤炭經濟運行形勢更加嚴峻。
筆者認為,決定動力煤價格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下游需求。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1—7月,全國規模以上電廠火電發電量為2468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5%,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0.5個百分點。其中,7月單月,火電發電量為3664億千瓦時,同比下降3.2%。
另外,全國有17個省份火電發電量出現負增長,華東區域5省市全部負增長,華中區域除河南外也均為負增長,南方區域的廣西、貴州、云南也為負增長。與前幾年每月高達兩位數的用電量同比增速相比,目前火電發電的增長明顯放緩,這也反映出經濟結構調整時期我國經濟增長的態勢。隨著國內經濟增速的放緩,市場對于近年GDP增速的預期大致在 7.5%,電力需求并不明朗。
總體來看,煤炭產量的縮減暫時緩解了供給過剩矛盾,對煤價企穩起到支撐作用,但并不意味著行業迎來拐點。在工業用電需求不振、西南水電持續增加的影響下,動力煤需求端并未出現改善。筆者預計,直到冬季存煤期,市場才有可能回暖,在此之前,動力煤走勢都將偏弱。
雖然蒙晉等煤炭主要產區相繼出臺了救市政策,如限產保價、建立煤炭銷售聯動機制,供應端過剩壓力開始被動收縮,但中小煤礦對于價格高敏感度,一旦煤價出現回升,供應會迅速重新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