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學和環境應用領域亟需能夠在潮濕條件下自行修復受損之處的聚合材料,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Herbert Waite解釋道。Herbert Waite與他的同事一起開展了這項研究。
據美國一個研究團隊稱,一種可在水下“自我修復”的生物醫學級丙烯酸已經誕生。他們的技術靈感來自淡菜(一種貝殼類海洋生物,又稱貽貝)所分泌的粘性兒茶酚類蛋白質。
“關于聚合物自我修復的研究早在10年前就已經存在,出現了許多不同的開發策略,”他說道,“但是,從來沒有人談到聚合物在潮濕環境下能夠自我修復的必要性,這是一個重大疏忽,因為所有的生物材料在潮濕環境下都會失去原本的功能。”
丙烯酸
自我修復材料是一種在物體受損時能夠進行自我修復的新型材料。這種材料被注入到塑料聚合物內,當物體開裂時,注入的材料會釋放出來,對受損的物體表面進行自動修復。
盡管關于“自我修復材料”的設想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然而其在技術上的突破與進展在進入21世紀才得以凸顯。新型“自我修復材料”受到越來越多關注,而將之運用于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領域的前景最受人們期待。
Waite和他的團隊發現了一種新方式:用兒茶酚類對PMMA表面進行改性。兒茶酚可創造呈多齒狀突起的氫鍵表面,氫鍵網絡可修復損害,聚合物的“治愈過程”由此引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