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9月于美國檀香山舉行的國際標準化組織塑料技術委員會(iso/tc61)第63屆年會上,孫輝代表我國提出的吸收血液用聚丙烯酸鹽 iso標準提案獲得立項批準,并且根據提案內容成立了專門的工作組,他本人也被任命為工作組召集人和項目負責人。這是在塑料標準領域首次有中國人擔任此職務。
塑料大國的尷尬
一提到塑料,相信每個中國人都不會感到陌生。數據統計,目前我國每年塑料制品的表觀消費量接近億噸,約占世界塑料消費總量的1/3,同時我國也是僅次于美國的塑料生產大國。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在衡量塑料制品在國際市場上品質優劣、是否合格的標準制定方面,身為生產和消費大國的中國,卻幾乎沒有話語權。
“在國際標準領域,我們的話語權主要集中在一些諸如蜂蜜、茶葉等有本國特色的領域內,而對于塑料制品,我們一般都是把歐美國家的標準同等采用或修改采用。換句話說,我們一直跟在別人后面。”孫輝說。
2009年,孫輝來到北京工商大學從事塑料標準的研究。在這之前,在歐美留學多年的他,也曾參與過一些歐盟范圍內關于塑料標準的項目。在那里,他親身體會到了在塑料標準領域中外思想的差距。
“說到底,標準是為貿易服務的。”孫輝說,國外很多企業在某一項目的起步階段,就會著手相關標準的制定,從而直接掌握相關項目在未來貿易中的國際話語權;而我們的企業則只是埋頭項目開發、市場拓展,最后才發現,我們的產品即使再好,也要被迫接受國外標準的衡量。
孫輝想改變這種狀況。最終,他等到了這樣一個機會。
科研需要執著
事實上,早在上一次國際標準化組織塑料技術委員會舉行的年會上,孫輝就已經提交了新標準的提案,并獲得了非正式的通過。而從那時起到此次檀香山會議正式批準立項之前,孫輝的主要工作只有一個——獲得國際支持,而這項工作一點不比科研本身簡單。
“根據標準委員會的規定,一個提案如果想獲得正式批準,至少需要五個正式成員國的表態支持。而由于中國長期以來在相關領域話語權的缺失,很多國家對來自中國的標準提案其實是有偏見的。”孫輝說,而要扭轉偏見,爭取他們的支持,就要與他們作大量的溝通。
“算起來,在這兩屆年會間的一年時間里,我光是向世界各國相關機構發送及接收的郵件就有1000多封。”孫輝說,科研需要一種執著的精神,無論是針對科研本身的“內功”,還是發揮科研周邊的“外力”,這種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
2010年,孫輝曾在國內參與承辦了一次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年會。那次經歷給他的感覺是,我們搭了個臺子,但站在臺子上討論的卻不是我們。“花錢請來一幫人給自己定規矩”。如今,來自中國的聲音也出現在了塑料標準這個寬闊平臺上。而孫輝依然在努力,因為他想讓這個平臺上的中國聲音,越來越多,越來越響。
給產品定規矩
孫輝此次帶到檀香山會議上的項目,其實就是對一種高分子聚合材料的標準制定。該分子材料具有很好的液體吸附效果,在尿不濕、衛生巾等產品中有比較廣泛的應用。對于這種材料,國際范圍內還沒有統一的標準。于是,幾年前的一天,國家標準委的工作人員找到了孫輝,希望他能夠代表中國提出一個標準提案。
國家標準委對孫輝的器重并不偶然。原來多年以前,該委員會就曾從國內千余個技術委員會中,通過考試形式選拔15個人進行專門培訓,并派遣到國際標準化組織進行交流。這一過程其實相當于組建了一個人才庫,而孫輝便是經過“百里挑一”,最終進入人才庫的15個人之一。
對于這項工作,孫輝感到既是一份榮耀,也是一份壓力。
“制定規則其實就是給產品定規矩,我們要規定這種材料的各種性能指標,包括材料針對不同介質的吸收率、吸收速度、保液能力等等,而且由于涉及到針對血液的吸收,我們還要考慮不同人種的血液差別;除了性能標準外,我們還需要專門制定一套適合世界通用的檢測方法,這是一項極其繁雜的工作。”孫輝說。
繁雜的工作需要全情的投入,而在這方面,孫輝很感謝北京工商大學對自己的支持。“有時,一開學我就要鉆到標準制定的工作中,不免就要遇到調課、代課的問題。而這時,學校對我們的理解就很重要。”
剛剛過去的2014年,對于北京工商大學材料與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孫輝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