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發布第21號令,對《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 (2011年本)》有關條目進行局部調整,其中之一便是在淘汰產品目錄中刪除了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這也意味著今年5月1日后,發泡塑料餐具解禁。
被禁14年之久的被譽為“白色污染”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將解禁,然而,解禁后生產誰來監管?廢品誰來回收?對此,社會各方說法不一,相關人士紛表質疑。
那么,與14年前相比,現行的垃圾回收機制能否應對發泡餐具的二度出籠?變廢為寶是現實存在還是主觀臆測?別人在做的事情我們是不是一定能做?
回收無門,變廢為寶的愿望淪為變廢為害的禍因
“發泡餐具可以回收再利用。”這的確是一個聽上去很美的理由,但這個理由在現實中站得住腳嗎?
山西民生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是省內該行業一家為數不多的國有企業,公司經理郄衛東談起發泡餐具的回收再利用很是糾結:“我們曾經想做地溝油提煉生物柴油項目,但最終因沒有回收渠道而放棄。這一項目在國外一些國家之所以能做起來,是因為政府對地溝油的流向有法律層面的硬性要求,必須集中交到法定的回收地點,這樣提煉企業才能有穩定的原料供應,而這種事情靠企業自身是做不了的,必須靠政府作為。同樣,一次性發泡餐具再利用也存在這樣的問題,目前,我們尚未建立起一個穩定的回收渠道,企業一年回收的原料僅能滿足一兩個月的生產需求,根本無法存活。”
塵封14年,發泡塑料餐具解禁
“我們不收發泡餐具,收回來沒用,那個東西賣不出去,沒人要。”在太原市杏花嶺區廢品回收公司調查時,公司老板這樣說。但用于家電包裝的發泡塑料老板卻說,這個東西有人要,拿回去可以制作餐盒,但用過的發泡餐盒就沒人收了。
對此,太原市生活廢棄物管理處負責人介紹,以前在供銷社系統設有統一的垃圾回收部門,現在這一渠道已被各類私人回收站點所取代,大家都向錢看,垃圾回收無法做到統一運轉。在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發泡塑料餐具也在使用,但人家的垃圾分類在法規制定、政府補貼等方面已經非常規范。而我們目前很多城市連垃圾終端處理都力不從心,更別說分類回收了。
談及解禁,太原市環保志愿者協會會長張強坦言,作為民間環保組織,對此持反對態度。當初禁止使用一次性發泡餐具,就是因為環境壓力太大,今天這些壓力依然存在。在太原,志愿者拍攝的一些垃圾圍城圖片觸目驚心。目前,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回收環節還是空白,有關部門只不過為解禁在主觀上找了幾條理由,這些理由在現實中并不成立。
生產無序,解禁帶來了誰的盛宴、誰的憂患
“原料消耗少,垃圾產生量低,是一種安全、綠色、環保的包裝材料。”這是某些機構力挺解禁的一個理由。在現實中,發泡塑料餐具到底能否裝進“綠色、環保”的大筐里呢?
郄衛東說,一方面,由于在技術、資金等方面門檻太低,發泡塑料餐具生產企業基本都是小作坊。與國有正規企業相比,其在衛生條件、產品質量、用工成本、上繳稅費等方面都難以監管,二者競爭成本不在一條起跑線上,最終導致結果是,充斥市場的一次性發泡餐具基本都來自那些小作坊,其利潤點可高達200%。另一方面,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在其再生利用過程中,需要經過破碎、清洗、消泡、加溫等工序,其生產成本比直接進原料生產還要高。我國目前在塑料制品回收利用方面,立法工作尚屬空白,這部分高出成本沒有相應的政策扶持,只能靠企業自己買單,所以一般正規企業不敢輕易嘗試。
山西省塑料協會秘書長趙軍也有憂慮,他說,雖然在技術上不存在問題,但山西目前對塑料產品的回收利用率極低,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回收利用方面,尚沒有一家正規企業。
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講,由于市場需求原因,回收的發泡塑料餐具只有再次制作成發泡塑料餐具才有利可圖。在這一生產加工過程中,由于發泡塑料餐具含油多不易清洗,廢水處理困難,二次污染十分嚴重。
國家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曾對市場上的一次性發泡餐具進行檢測,結果發現其中的溶出物主要成分是工業碳酸鈣,同時還含有鉛、鉻等有害物質。對此,人們質疑,解禁的前提是生產誰來監管?廢品誰來回收?如果這兩個前提沒有解決,解禁無疑會危害百姓健康,加重環境污染,節省那點原材料和為此付出的健康與環境代價相比微不足道。
市場無情,環保產業立足未穩,期待政策護佑
太原市侯村生活垃圾填埋場場長柴潤生建議,垃圾管理應該遵循無害化、減量化原則,從減量化角度考慮,應該盡量減少一次性商品的生產使用。
太原市環保志愿者協會會長張強再三重申,現在依然處在邊發展邊污染階段,環境破壞的勢頭尚未得到根本性遏制,環境質量水平仍在不斷下降,尚未穩定在一個層面上。對此,政策必須顯現其導向作用,該禁止的一定要禁止,但此次對一次性發泡餐具的政策制定上,卻是明知道有問題還要放開。
據悉,從2000年6月14日開始,上海推行了《一次性塑料飯盒管理暫行辦法》。根據“誰污染,誰負責”原則,由管理部門向生產一次性塑料飯盒的廠家每只收取3分錢的污染治理費,作為回收處理費。但據媒體調查,上海實施“三分錢”工程的直接結果就是,由于產品價格高賣不動,而其他地區生產的產品卻借機占領了上海市場,導致“三分錢”工程徹底癱瘓。
作為山西第一家生產無紡布的企業,郄衛東展示了他們用無紡布制作的超市購物袋,由于是一種可降解材料,比塑料制購物袋價格要高些。郄衛東很無奈:產品已生產出3個多月,但市場推廣非常困難,其中遇到最多的問題是,消費者會認為環保是全社會的公共問題,憑什么要我們自己花錢去買更貴的產品?
不難想見,當價格低廉的發泡塑料餐具解禁,卷土重來之日,被提倡使用的可降解環保餐盒恐將陷入雪上加霜的困境。環保產品的市場之路本就不易,在其立足未穩之際,扶一把還是推一下,此時,政策的導向作用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