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交易所、期貨公司和投資者三者的國際化當是推進期貨市場國際化的重要抓手
1、期貨市場國際化進程與現狀
期貨市場國際化離不開對外開放,而期貨市場對外開放不僅要“走出去”,還要“引進來”。期貨市場國際化進程,亦是期貨交易所、期貨公司和投資者三大市場主體“走出去”和“引進來”的發展歷程。
初期境外期貨交易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初到1994年),主要表現為期貨公司和投資者“走出去”開展外盤交易。在這一階段,以境外代理業務為主的期貨交易日漸活躍,寬松的監管環境使得各地方批準成立的期貨經紀公司均可從事境外期貨交易。但是,各地市場準入門檻不統一致使中介機構參差不齊、魚龍混雜,加之以境外會員代理方式進入境外交易所這一模式導致的代理鏈冗長和溝通成本高昂,頻頻引發沖突糾紛和風險事件。最終以國務院1994年3月發文明令禁止境外期貨代理業務收尾,進入清理整頓階段(從1994年到2001年)。
期貨市場國際化進程重啟,得益于中國加入WTO,這也預示著進入創新試點階段。創新試點階段,各市場主體國際化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境內投資者“走出去”啟動較早,尚不暢通
2001年《國有企業境外期貨套期保值業務管理辦法》落地,而至今獲準參與境外套期保值業務的僅限31家國有企業。參與境外期貨交易進行套期保值不是國有企業的“專利”,其他企業同樣具有避險需求。我國尚有大量企業和個人投資者只能望“洋”興嘆,境內投資者“走出去”仍不暢通。
期貨公司“走出去”步伐較快,國際化尚存差距
目前,6家期貨公司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為內地在香港或海外的分支機構代理相關業務;3家期貨公司獲準開展境外代理試點準備業務。此外,2013年7月,通過海外跨國收購成立的廣發金融交易(英國)有限公司,獲批成為LME圈內交易會員,成為期貨公司國際化一次有益嘗試。整體來看,期貨公司國際化道路如同摸著石頭過河,與美國FCM國際化程度尚存差距。
境外機構“引進來”工作有序推進,步伐加快
在境外投資者“引進來”方面,近年來境外投資者僅可通過QFII參與我國期貨市場,而隨著2015年8月《境外交易者和境外經紀機構從事境內特定品種期貨交易管理暫行辦法》開始施行,以原油期貨作為第一個特定品種引入境外交易者進行交易有望落地。在境外資金參股方面,目前,國內形成4家具有外資背景的期貨公司,其不僅可以提高國內期貨公司的經營水平,而且有助于推動期貨行業格局新變化。
期貨交易所國際化進程邁開步伐,謀求突破
2015年11月18日,由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與德意志交易所集團在法蘭克福合資組建的中歐國際交易所正式開業,在歐洲打造離岸人民幣資產的交易和定價中心,可滿足投資者對人民幣的融資和投資需求,建設綜合風險管理服務平臺,成為境內資本市場在境外的重要延伸。在上海自貿區掛牌的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原油期貨的推出上市漸行漸近。我國期貨交易所國際化還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期貨產品合作開發;二是加入國際性期貨期權行業協會、簽署諒解備忘錄實現信息共享、研討交流等形式。整體來看,我國期貨交易所國際化正在邁出堅實的步伐。
2、推進期貨市場國際化面臨的挑戰
期貨市場國際化,就是通過產品、制度、投資主體和資本的國際化來實現期貨價格的國際化,從而獲得期貨定價話語權。在這一過程中,管理體制改革和法規的建設尤為重要,唯有尋求與國際市場通行規則和慣例接軌,不另起爐灶,才能避免造成“走不出去”也“引不進來”的尷尬局面。而作為推進期貨市場國際化的重要抓手,期貨交易所、期貨公司、境內投資者受限于國內市場發展水平,在推進國際化進程中存在的一些具體問題使得推進期貨市場國際化面臨現實挑戰。
“中國特色”束縛期貨交易所創新發展
近年來,伴隨著世界經濟貨幣化、金融化、自由化、一體化進程加速,公司制改制、并購重組、公開上市、跨界融合等已經成為國際期貨交易所發展新趨勢,期貨交易日益集中,出現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期貨交易場所。
目前,“中國特色”的期貨市場體制局限期貨交易所產品創新、制度優化和服務提升。我國現有期貨交易所無論是公司制還是會員制,都是由政府主導創立、“自上而下”強制性制度變遷的產物,由證監會對交易所進行集中統一監督管理,政府干預色彩較濃,帶有明顯的“中國特色”,這與國際通行的會員制和公司制交易所存在不少差異。此外,中國特有的“五位一體”體系下監管端口前移,期貨交易所在期貨市場中扮演了服務者和監管者雙重角色,監管部門對期貨交易所管辦不分的問題較為突出。在目前這種政府“既管又辦”的體制之下,監管層的“奶媽心理”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期貨交易所產品創新、制度優化和服務提升,使其很難與國際通行體制接軌實現真正轉變,打造具有國際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國際化期貨交易服務平臺受到制約。
“僧多粥少”之下期貨公司亟待突圍
現階段,眾多投資者和企業由于政策受限只能望“洋”興嘆。期貨公司境外代理業務為國內投資者和企業參與境外期貨市場提供了契機,推進期貨公司境外代理業務開展實現“走出去”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期貨公司創新業務,境外代理業務的開展與期貨公司經營規模大小、盈利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高低等息息相關。然而,近年來,期貨市場“僧多粥少”局面越發凸顯,常年依賴單一通道類業務盈利而引發的傭金端激烈競爭使得期貨公司手續費收入持續下滑,加之創新業務尚未帶來真正有意義的績效增長,嚴重制約期貨行業發展壯大。此外,期貨行業“馬太效應”日益明顯,期貨公司“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兩極分化現象突出。現階段,我國期貨經營機構的弱小和創新發展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期貨公司國際化的短板,加快推進期貨經營機構的創新發展刻不容緩。
投資者“走出去”遭遇市場短板
投資者國際化,尤其是投資者“走出去”,在很大程度上是機構投資者“走出去”。參與境外交易,在資金實力、投資理念、交易策略、風險管理等方面給參與者提出更高要求,機構投資者才是“走出去”主體。
長期以來,“機構少、散戶占主導”恰是國內期貨市場格局的真實寫照,而在清理整頓思維之下,國內管理體制改革和法規建設落后,使得投資者尤其是產業客戶進入國內期貨市場參與期貨交易同樣受到諸多限制,更遑論參與境外期貨交易,更是加劇了這一不合理局面。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境內投資者即使是機構投資者在資金實力、投資理念、交易策略、風險管理等方面與國外投資者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在“走出去”過程中可謂困難重重。
3、期貨市場國際化任重道遠
長期以來,期貨市場國際化就是意味著跟國際慣例接軌,所謂接軌國際慣例實質上是融入歐美主導下的國際市場通行規則和慣例,既包括管理體制和法律法規國際化,也包括期貨交易所、期貨公司、投資者市場主體國際化。
繼續推進管理體制改革和法規建設
縱觀全球,期貨市場生命力之所以長盛不衰,就是因其沖破不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束縛,在全球范圍普及、成長和提升。目前我們提出期貨市場要“走出去”、 “引進來”正是基于期貨市場“國際化”考慮,管理體制和法律法規同國際接軌成為必然。與國際接軌,就是要求我們應了解和借鑒國際市場通行規則和慣例,立足中國期貨市場“走出去”和“引進來”的要求,使管理體制和法律法規成為與世界期貨監管和運作規則一體化的一部分,以適應國際期貨市場發展潮流,為我國期貨市場未來發展預留空間,推動形成國際期貨市場上的“中國力量”。
推動期貨交易所體制改革,打造國際化交易服務平臺
交易所作為期貨市場的核心,一直處于創新變革的最前沿。在期貨市場雙向開放加速推進背景下,境內期貨交易所體制若“停滯不前”必將“危機四伏”。這一“既管又辦”體制需要打破,政府和交易所之間“管辦分離”迫在眉睫。
在加速推進“管辦分離”以適應期貨交易所創新發展的同時,境內期貨交易所必須著手提升平臺競爭力,以產品創新為端口,優化制度設計,降低交易成本進而打造服務型國際化交易平臺。同時,借鑒國際主流交易所發展經驗,不僅通過擴大境外會員比例方式引入境外機構,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而且應該加強國際交易所之間的合作,積極推進諸如結算價授權、交叉掛牌等多模式合作機制。整合國內品種資源、開拓市場創新空間,做大做強服務型國際化交易平臺,形成對外競爭實力,才能將產品定價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期貨公司“內外兼修”,打造期貨行業升級版
期貨公司國際化,必須注重“內外兼修”。于內,借助業務創新和產品創新“強筋健骨”;于外,拓展境外渠道“走出去”。
2014年以來,隨著一系列文件相繼落地,期貨公司作為市場創新主體,創新二字將伴隨期貨公司成為未來發展總基調,一系列制度創新和政策松綁為期貨公司創新發展提供適宜土壤。打鐵還需自身硬,苦練內功應是當務之急。
一方面,通過調整經紀業務服務和盈利模式,整合資源,深耕傳統經紀業務;另一方面,進一步推進資產管理業務,發揮資產管理業務與經紀業務、與其他創新業務協同效應。與此同時,以子公司為端口,充分發揮“風險管理專家”優勢,通過場內外互動服務實體經濟。在此基礎之上,通過配合實體企業走出去,期貨公司可以積極推進境外代理業務,其將不再局限于國內現有的業務領域和品種,而是在全球視野下,探索自身的業務模式和培育核心競爭力,并在全球的市場上與國際機構進行競爭,中國的期貨行業將在這一過程中實現新一輪的蛻變。
投資者國際化應循序漸進,“引進來”協同“走出去”
目前“機構少、散戶占主導”的市場格局下,要求我們必須把培育機構投資者放在工作首位。因此,在投資者國際化進程中應該注重循序漸進,先引進境外投資者,再引導投資者走向境外。
通過境外投資者“引進來”,不僅可以助推機構投資者規模的發展壯大,還可以帶來先進的監管理念變革,同時能夠培育正確的、先進的投資理念和交易模式創新,進而推動國內期貨市場監管制度、投資理念等與國際接軌,為境內投資者“走出去”奠定基礎。國內投資者參與境外市場是大勢所趨,也是發展所需。在機構投資者培育過程中,除了政策松綁消除機制體制障礙之外,同樣需要人才培養。通過引進和自主培養相結合,打造“既懂現貨,又懂期貨”、“既懂場內,又懂場外”、“既懂商品,又懂金融”、“既懂境內,又懂境外”、“既懂金融投資,又懂風險管理”復合型人才隊伍,這是期貨市場全面對外開放取得成功的基礎和前提。
以“一帶一路”戰略為突破口,爭奪大宗商品定價權
大宗商品定價權,歸根結底就是以人民幣作為大宗商品定價貨幣,通過期貨市場雙向開放,引導國際化產品、制度、投資主體和資本參與期貨國際化價格形成過程,從而實現價格可承受,資源可控制。而“一帶一路”戰略通過輸出基礎設施建設和整合沿線資源,將為推動期貨市場向西開放、重構貿易定價規則和貨幣體系帶來新機遇。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資源豐富,同我國具備很強的貿易互補性,但這一區域商品期貨市場發展不平衡的特征非常突出。除倫敦作為原油與有色金屬定價中心外,沿線其他國家期貨市場普遍發展不足。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推進,重構貿易定價規則和貨幣體系迎來窗口期,國內期貨市場當以此為機遇,協同人民幣國際化,積極加強跨國間期貨市場的“走出去” 與“引進來”,在為區域內日益增長的經貿往來提供跨國界的定價和風險管理服務的同時,也為期貨市場打通向西開放通道。這不僅有助于提升中國期貨市場服務 “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能力,也進一步深化爭奪大宗商品定價權的戰略進程。
2015年9月,《關于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若干意見》出臺,其中特別強調要“擴大期貨市場的對外開放”,期貨市場國際化迎來發展機遇。縱觀國內期貨市場國際化進程,管理體制和法律法規國際化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而主體國際化方面,期貨交易所國際化步伐最為緩慢,而期貨公司國際化腳步明顯快于期貨交易所和投資者國際化,即便如此,相較于國外成熟的期貨經紀中介機構仍存在較大差距,期貨市場國際化之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