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臺灣高雄的氣爆事件將塑料原料生產商推到了公眾關注的聚光燈下,同時造成了化工供應鏈的緊張。
上周四晚由丙烯氣體泄漏導致的爆炸摧毀了高雄市區的大片路面和建筑,導致30人死亡和300多人受傷。
高雄市政府在公開聲明中表示,當晚附近居民首先發現強烈氣味并報警,而負責地下管線的華運倉儲實業股份也探測到壓力驟降遂立即關閉,但在其客戶李長榮化工的要求下,重新輸送氣體,導致了爆炸未能避免。
李長榮化工已經多次向公眾公開道歉,并已經開始負責保證賠償的銀行帳戶,存入新臺幣5億元。該公司表示,作為上市公司,絕無脫產的意圖,將繼續運營。
該公司目前不回答媒體的細節提問,表示在調查結果出來之前,不予評論爆炸有關細節。
高雄市政府向當地法院要求凍結李長榮19億新臺幣的資產,并表示遇難者及相關組織也分別向法院提出類似請求。
李長榮是臺灣三大聚丙烯生產商之一,其他兩家是臺化和臺塑。
臺塑在8月1日發表聲明稱,該公司在高雄有三條地下管線,一條運輸乙烯,一條運送丙烯,還有一條備用管線。三條都不經過氣爆發生地點。該公司在高雄兩座工廠的生產一切正常。臺塑還表示,這三條管線每半年檢測一次,最近一次檢測時間為今年5月6日,檢測結果一切正常。
李長榮8月6日表示其運營和投資計劃并未受多大影響。但是,此前中國時報報道稱,爆炸后李長榮的聚丙烯產量下降了37.5%。當地的其他塑料樹脂生產商也受到原料供應的影響,包括丙烯和乙烯等。
由于高雄市政府已永久關閉災區管線,各化工企業轉而用槽車運輸原料救急。高雄市政府表示已經開始嚴查槽車以保證安全。
中石化和中油石化每天用槽車從桃園運送200噸丙烯到高雄,以保證原料供應。
高雄市政府對當地地下管線正進行清查檢測,并發現了更多違規。在8月7日的報告中,政府表示發現中油公司一條管線,當初申請運送柴油,但實際卻用于運送乙烯,違反相關法規。
上游企業忙于維持生產和應對政府檢查及公眾壓力,而下游塑料企業也感受到了原料供應方面的影響。
臺灣某OEM企業的高管稱該公司的供應商(注塑件生產商)已經告知將延遲PP件的發貨。
原料短缺還可能影響臺灣的出口市場,包括大陸。臺灣生產的聚丙烯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其實很大一部分進入大陸市場。
屋漏偏遭連夜雨,美國科騰高性能聚合物公司昨日宣布,收回要求股東批準與李長榮化工合并的建議。該公司今年1月宣布,將和李長榮的SBC業務部謀求合并。后者是全球第三大SBC生產商。但6月,科騰要求重新協商并購條款。
科騰表示,李長榮化工8月4日通知該公司,將不能接受重新協商,盡管此前已經就此進行了大量的談判。
由于李長榮的爆炸事件屬于“重大不利影響”,科騰此時提出退出合并,將不用支付李長榮2500萬美元的分手費。
李長榮化工的股價自爆炸以來已經大跌3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