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走低的同時,天然氣價格也成為難兄難弟,連價格自日本311之后因停核大買天然氣較有支撐的亞洲天然氣價格,在供給持續提升下也不支倒地,2014年12月每MMBtu還在15.62美元,在2015年上半年崩跌,如今在2016年4月僅剩7.75美元,跌幅超過腰斬,但液化天然氣 (LNG)廠產能仍持續開出,為了解決供過于求問題,相關大石油公司如今開始四處開發天然氣新應用,從郵輪與其他船只、貨運車隊樣樣都來。
天然氣供過于求 價格伴隨國際油價走低
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于4年前曾帶頭預測中國與印度為了改善污染問題將大量轉用天然氣,造就天然氣的黃金時代,雖然中國的確開始大力減煤、改以燃氣發電替代,但是轉換與消耗天然氣的速度遠不如當初IEA與其他市場機構的預期,相關產業鏈卻在當初如此樂觀預期,以及日本311后大買天然氣買出的亞洲天然氣價格高峰中,大量擴建產能,包括氣井及供跨國海運出口天然氣的液化天然氣廠。
光是在澳洲,殼牌(Shell)、伍德塞德石油公司(Woodside Petroleum)等油氣企業,總計投注2,000億美元建設液化天然氣廠,產能在接下來幾年內會陸續開出。然而,需求卻并未跟上產能方面的如此大量增加,天然氣黃金時代夢碎,反而出現供過于求危機,能源顧問公司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預期市場得花上好幾年才能消化這股液化天然氣洪流,至2021年,將有7,000萬公噸無合約液化天然氣在全球市場流竄。
在這種情況下,能源產業必須積極尋求多于液化天然氣的出路,伍德塞德CEO彼得柯爾曼(Peter Coleman)表示:企業得創造新市場。而這些新市場就包括推動讓過去使用其他燃料的各種交通運輸業,都改用天然氣。
殼牌與全球最大郵輪集團嘉年華游輪集團(Carnival Corp)簽約,于各主要港口提供其旗下愛達郵輪(AIDA Cruises)最新燃氣郵輪AIDAprima的液化天然氣燃料;伍德塞德石油公司則于2016年4月與挪威海洋工程船只營運商希殷海洋(Siem Offshore)簽約,提供澳洲第一艘燃氣海洋工程支持船的燃料,該船將在澳洲西北沿海作業。
德國郵政DHL則早已加入實驗擴大天然氣應用的行列,身為碳排放量高的運輸產業,為了達成減少碳排放量的目標,DHL近年來一直積極改裝運貨卡車,除了輕量化、減少風阻等增加燃料效率的改裝以外,也進行燃料系統的改裝,包括電動車、生質燃油、乙醇,也包括壓縮天然氣、液化石油氣(LPG),以及液化天然氣燃油雙用車,至2014年,DHL有815輛壓縮天然氣車、363輛液化石油氣車、191輛液化天然氣柴油雙用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