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化工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鈦白分中心主任、鈦白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畢勝告訴記者,隨著行情的急劇變化,加上嚴峻的環保壓力,近兩年,業內10家以上不具長遠發展能力的小微鈦白粉企業關閉、拆除,或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剩下48家生產商,正常運轉的工廠有56個,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之前大小混雜的無序亂象。
頭頂世界第一光環,全行業卻在艱難度日。一方面環保壓力不斷加大,另一方面八成以上企業虧損,絕大多數規劃項目延遲或擱置。由于氯化法產品短期內難以形成規模實現盈利,立足硫酸法生產工藝,推動技術創新,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是做強中國鈦白粉行業的當務之急。這是11月5~7日召開的 2014年全國鈦白粉行業年會上業內人士達成的共識。
環保與市場共促整合
近兩年來,業內有多家大中型鈦白粉企業傳出與重組有關的信息,主因都和經濟狀況不佳有關,雖然至今都還只是處于進行中,尚未形成最終定論,但行業整合是必然趨勢。畢勝表示,在行業整合中,最有效的制約手段就是環保和市場。
當前與行業相關的國家環保政策越來越嚴格。新環保法將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評估考核辦法》與《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也即將出臺。短期來看,中小型鈦白粉生產企業受影響明顯,環保不達標的企業將被責令整改或直接關停;長期來看,有利于整體行業朝著節能、綠色環保、高新產業方向邁進。
立足硫酸法清潔升級
氯化法工藝是中國鈦白粉工業的重點發展方向,但由于缺乏核心的技術來源,要形成產業化和規模化是若干年以后的事。當前,無論是各方引進的國外技術,還是自主技術,都還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
畢勝向中國化工報記者表示,對氯化法工藝用規劃的形式來設定未來發展目標,是缺乏科學依據的,國家政策鼓勵更應與現實相結合。目前,已竣工試產的3個沸騰法氯化法項目在實際調試中大多出現了諸多問題,在建項目前景也不容樂觀。這些氯化法項目要竣工投產、達標達產,真正市場化并盈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當下業內企業不能盲目跟風。
當前,業內正在經歷行業發展的低谷,前兩年上下熱議的氯化法熱度已經下降。兩年來,除云南新立、錦州、漯河、佰利聯4個項目以外,無一企業實質性啟動氯化法項目,氯化法的前景也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上述4個項目的實際運行效果。
“硫酸法是中國鈦白粉行業的基礎和根本,我們不能期望一步登天,和國外先進水平平起平坐。全行業要正視現實,腳踏實地,提升清潔生產水平,實現產品升級;因地制宜,形成適合企業自身的循環經濟產業鏈,降低綜合運營成本,實現整體效益。”畢勝強調。
項目進度延緩或擱置
據介紹,兩三年前,公開的業內企業擴能和業外加盟新建鈦白粉項目多達28~30個,涉及的綜合產能達160萬~180萬噸/年,如果這些項目都能如期交付,到2015年,產能將陡增至420萬~440萬噸/年。現實情況是,除幾個氯化法項目和少數硫酸法項目以外,絕大多數項目處于進度延緩或擱置狀態,有的實際上已經取消。
2013年年內竣工并在2014年釋放產能的硫酸法新項目只有寧波新福、攀枝花東方鈦業、廣西金茂、河南佰利聯、廣西大華和中核華原甘肅礦區基地,隸屬于南京鈦白的徐州鈦白化工將于2014年末建成投產。
畢勝認為,經濟大環境的變化是鈦白粉行業狀況變化的決定性因素。隨著淘汰落后步伐加快,市場環境的變化在相當程度上抑制了產能的擴張步伐。目前,估計有80%甚至更多的企業處于虧損狀態。預計,未來一兩年,還將有一些創新能力差的中小鈦白企業逐漸淡出。
產能過剩開工率偏低
鈦白粉雖是小行業,但其發展與整個國民經濟環境息息相關。我國大陸2013年鈦白粉表觀消費量為194.6萬噸,人均占有量為1.45千克,是全球平均數(0.78千克)的1.86倍。如果剔除非顏料級產品22萬噸,只計顏料級鈦白粉產量為193.5萬噸,2013年表觀消費量為172.5萬噸,人均為1.29千克,是全球平均數的1.65倍。
從長遠看,鈦白粉市場消費增長將稍高于GDP,預計未來3~5年年均增長率將達8%~10%。到2015~2017年,市場消費將達每年200萬~230萬噸(2013年為194.6萬噸),不排除階段性的波動起伏。
2013年,我國鈦白粉綜合產能為280萬噸(不含表面處理和加工型企業),實際產量215.5萬噸,產能利用率為77.0%。近年來,各地公布的擴產和新增項目曾經多達近30個,雖說其中一些已進行調整、延緩或擱置,但相當多的項目遲早要竣工投產,供需失衡趨勢也將更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