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國家發改委例行新聞發布會專門介紹加快推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政府投資目錄》2014年版本取消和下放了多項涉及能源的項目核準權。發改委還制定了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政策措施,放寬和規范市場準入,完善水價、電價等支持政策,將推動各地盡快推出一批有社會資本參與的重大水利項目。
即便有上述利好,長江電力、國投電力、桂冠電力等上市公司股價昨日并沒有明顯上漲。
企業盼電價改革
地方政府對水電建設非常積極,西南某省發改委人士曾對本報記者稱,水電站建設是系統工程,可以拉動地方投資,解決灌溉、地方脫貧等諸多問題,還能引入大企業集團發展相關產業,一舉多得。
但是長期的水電價格形成機制使水電上網電價一直偏低,小水電叫苦不迭,水資源豐富、水電裝機規模較大的省份又受到輸送困難、大量“棄水”的困擾,有資源卻難以變成切實的經濟利益。
而生態補償和移民安置費用不斷提高,水電站拖得越久成本越高。目前主要江河流域已經被電力公司圈完,企業會根據經濟性評估項目,還要面對各種反對力量。
上述地方發改委人士認為,地方肯定希望項目早日動工建設,但因為牽涉復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新的水電站地理位置偏僻,增加建設成本和輸電成本,在現有電價體系下已經難以吸引企業。
一位電力企業人士分析說,電價形成機制始終是一個問題,可以說各家開發商都有先圈資源、等待電價合理再釋放盈利的心思。
在爭議中,“十三五”能源規劃對水電的提法已經改為,到2020年力爭常規水電裝機達到3.5億千瓦左右,相比“十二五”時期4.2億千瓦的目標已經下調。
水電站大項目將上馬
水電一直是清潔能源的主力,截至去年底總裝機達到2.8億千瓦,國家“十二五”規劃還要求,2020年我國水電裝機容量至少要達到4.2億千瓦。
但在經過快速發展后,水電核準裝機也出現下降。公開資料顯示,到2014年初,“十二五”前三年,常規水電核準開工規模僅為2684萬千瓦,2013年水電僅核準482萬千瓦。
2014年初,業內期盼已久的水電價格新機制出臺。規定新投產水電站,跨省跨區域交易價格由供需雙方參照受電地區省級電網企業平均購電價格扣減輸電價格協商確定,省內消納電量上網電價實行標桿電價制度,統籌考慮電力市場情況和水電開發成本制定。
鼓勵通過競爭方式確定水電價格,探索通過招標等競爭方式確定水電項目業主和上網電價。對現有水電站上網電價,進一步規范管理,逐步簡化電價分檔。
彼時受到刺激,有水電資產的上市公司股價普遍上漲。長江證券一位研究員稱,以目前股價和市盈率計算,很多電力公司的股價已經在高位,不過水電類資產還是具有投資價值。
水電站一直是政府投資的大項目,“十二五”規劃的大型水電基地,就包括金沙江流域白鶴灘、烏東德等電站,雅礱江系列電站,大渡河系列電站,瀾滄江系列電站,黃河上游以及雅魯藏布江中游電站,還涉及長江、怒江、漢江,第二松花江豐滿電站重建等。
水電站的建設周期一般在4年以上,規劃中的大項目多數并沒有核準。這意味著,“十二五”能蓄水發電的項目不多。
上述企業人士分析說,催促水電站上馬還有一個因素,是在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水電站既符合清潔能源,又能帶動投資,所以受到青睞。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近日專門赴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調研,加快推進國務院已確定今明兩年開工建設的清潔能源重大工程,做好金沙江下游水電開發工作等事宜,顯示水電站建設有啟動的跡象。
國家發改委關于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舉措,讓水電站再次迎來政策利好。
不過,一位電力企業人士昨日稱,主要河流已經規劃了梯級水電站,開發商“跑水圈地”基本結束,受制于環保等因素,短期內難以開工,移民、生態補償、建設成本也會越來越高,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電價機制的調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