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5年香港桑麻基金會頒獎典禮在浙江理工大學舉行,東華大學材料學院的“干法紡聚酰亞胺纖維工程化關鍵技術及成套設備研發”獲得2015年香港桑麻基金會紡織科技獎特等獎。
東華大學材料學院科研團隊通過在纖維紡絲加工過程中加入共聚單體的方法,解決了紡絲化學結構穩定性的難題,并成功將該技術產業化。應用該技術建設的全球首套干法聚酰亞胺纖維1000噸/年生產線已經建成投產。由此,不僅攻克了該類纖維生產線工藝集成、設備成套及其高效匹配關鍵技術,還助力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博格工業用布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為煙囪、爐窯除塵減霾、節能減排作出了貢獻。
全球干法聚酰亞胺纖維生產線投產
工業生產中會有大量高溫廢氣粉塵從煙囪、爐窯中排出。將聚酰亞胺纖維制成的袋式除塵器套在煙囪上,不僅可以有效捕塵、除塵,還耐得住高溫、高濕和高腐蝕性氣體長年累月的“煙熏火燎”。在高溫除塵領域,聚酰亞胺纖維制成的袋式除塵器具有除塵效率高、工況適應廣、不會造成二次污染等優點,在國內外的應用越來越廣,目前約80%的除塵設備都應用了聚酰亞胺纖維。
聚酰亞胺纖維織物,不僅具有優良的捕塵、除塵性能,還具有優異且穩定的耐高溫性能,可在高溫、高濕和高腐蝕性氣體等極其惡劣的環境條件下長期使用,在高溫除塵、特種防護、航空航天器與火箭的輕質電纜護套,以及大口徑展開式衛星天線張力索、空間飛行器囊體材料的增強編織材料和防護服裝等領域大有用武之地。但受技術局限,該纖維在國內一直沒能規模化、產業化生產。
該成果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聚酰亞胺纖維制備路線,并建成了1000噸/年生產線;使用該技術制作成的聚酰亞胺纖維袋式除塵器,不僅能高效幫助煙囪、爐窯等高溫除塵,還以其纖維紡絲制備方法及生產設備的創新,打破了國外對聚酰亞胺纖維的壟斷和封鎖,有助于推動我國高性能纖維行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