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化工材料主要被國外一些公司壟斷,但如今,南京化學工業有限公司研究院自主研發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成功打破國外壟斷,備受市場歡迎。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是繼碳纖維和芳綸之后出現的第三代高性能纖維材料。它的名稱雖然聽上去非常“燒腦”,但性能很通俗,不僅防水、耐腐蝕,而且還質量輕、適應各種惡劣氣候,在航天航海、運動器械、海底光纜等多方面都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目前,南京化工園區內的新材料企業已聚集45家,去年累計銷售收入達467億元,同比增長10.7%。”南京化工園區管委會相關人士介紹,按照規劃目標,到2020年,園區的新材料銷售收入將達到1000億元。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打破國外市場壟斷
“南京化工園區新材料產業依托上游基礎原料優勢,已集聚德國巴斯夫、中化集團藍星新材料、美國塞拉尼斯、荷蘭帝斯曼、德國瓦克等一大批化工新材料龍頭企業,是我省化工新材料集聚程度最高的園區。”南京化工園區經濟發展局相關人士說,這些新材料被廣泛應用于輪胎、隔音、隔熱、阻燃、高檔船舶、綠色能源、整形外科等眾多領域,成為化工園區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雖然南京化工園區新材料產業發展迅速,但同樣存在一些不足。最大的瓶頸是一些核心專利仍受制于人,高附加值新材料少。產品跟蹤仿制多,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材料產品與技術,在高端產品方面缺乏國際競爭力。以碳纖維為例,園區具有豐富的丙烯腈資源,而國內也有大量的聚丙烯腈基碳纖維專利,但這些專利幾乎沒有原創性的核心專利,導致國產碳纖維產業發展緩慢。
單一品種多、技術集成能力較差,是另一個短腿。尤其在高端領域嚴重依賴進口產品,存在著品種單一,通用牌號較多,專用、特種等高性能牌號品種缺乏的問題。如碳纖維和芳綸,雖建成了產業化裝置,但是量產產品競爭力遠不如進口同類產品。
不少化工新材料企業應用技術研究落后,研發的目標多是下游行業提出需求,產品開發缺乏主動性,也是制約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因素之一。
還有部分企業盲目投資,產能過大,導致企業之間的競爭加劇,產品利潤率下降。以合成橡膠丁苯橡膠為例,其售價從2011年的2.6萬元/噸跌至目前的9000元左右/噸。
為實現這一目標,南京化工園區將按照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要求,全力消除上述四大痛點,優化布局和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聚氨酯、聚碳酸酯、工程塑料、合成橡膠、功能纖維等5個主業突出、配套齊全的新材料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