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聞報道稱,澳大利亞的數據和菲律賓的最新數據相仿。菲律賓多個政府團體在7月進行的研究發現馬尼拉灣有60%的垃圾是塑料,其中塑料袋占比23%。
研究人員和殼牌澳大利亞公司下屬社會投資業務9月15日發表的研究報告稱,澳大利亞海灘水域中發現的垃圾約有75%是塑料,其中大部分來自于本地而非海上殘骸漂流而至。
該研究是澳大利亞政府一項為期三年的研究項目的一部分,其結果表明,目前約有40%的海鳥種類攝取塑料,但隨著塑料產量水平的增加,據預計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猛增至95%。
澳大利亞國有科研機構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研究總監Denise Hardesty說道:"我們發現約有3/4的海岸垃圾是塑料。其中大部分都是澳大利亞本地產生的,而非隨海浪飄來的,是附近城市中產生的垃圾。"
該研究稱,這些垃圾可能困住動物或致使其誤食。
這份364頁的分析報告估計,位于澳大利亞北岸的卡奔塔利亞灣已經有5000-15000只海龜因為被廢棄的漁網困住而喪命。
該研究稱,澳大利亞南部的塔斯曼海是對海鳥有影響的"全球熱點"。
研究稱:“我們對將近200種海鳥及其海洋垃圾攝取進行了全球風險分析,結果表明有43%的海鳥和65%的某一種類的鳥類吞食了塑料。"
Hardesty在新聞稿中說:"在全球范圍,將近一半種類的海鳥可能會攝取海洋垃圾,吞食從氣球到熒光棒、塑料球粒、橡膠、泡沫和細繩等各種垃圾。"
研究稱,塑料產量的不斷增長將使得更多種類的海鳥攝取塑料垃圾。
該研究稱:"根據我們的預測,鑒于塑料產量的穩步攀升,到2050年攝取塑料垃圾的海鳥種類比例將增至95%。"
Hardesty說:"全球約三分之一的海龜可能攝入了海洋垃圾,自從上世紀50年代人們開始生產塑料以來這一數字進一步增長。通過獲取信息來識別垃圾來源和垃圾熱點,我們才能開發出更有效的應對方案。"
團隊稱,他們調查了澳大利亞海岸線每100公里的垃圾狀況。總部位于澳大利亞南墨爾本的Earthwatch Australia公司也參加了該項目。
Hardesty說,強調個人責任是解決海洋垃圾問題的一部分,她倡導人們使用可再利用的購物袋和正確處置垃圾。
但她也表示,諸如容器押金等遭到企業反對的政府計劃也有助于減少海洋垃圾。
她說:"雖然無法徹底清除海洋垃圾,但我們可以把好第一關阻止垃圾流入海洋。我們知道諸如容器押金計劃這類的激勵措施是有效果的,還可以選擇使用不含塑料微珠的產品。"
該研究自稱是全球最大的海洋垃圾信息收集項目。據估計,澳大利亞海域積聚的塑料從每平方公里數千片至40000多片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