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成都領完2016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回到綿陽,胡俊祥就一頭扎進四川東材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薄膜實驗室,對新品開發進行現場指導。從事聚酯材料行業近30年,胡俊祥始終保持技術人本色,堅守在功能聚酯材料研究、生產以及推廣的第一線。一頭青絲已漸染霜色,不變的是他那一顆刻苦鉆研、勇攀技術高峰的“不老心”。
胡俊祥勇攀聚酯材料行業技術高峰
結緣涪城
開辟聚酯新天地
1988年,畢業于四川大學化學系的胡俊祥,被分配到廣東省佛山某化纖公司從事聚酯材料的生產、研發與推廣。憑著踏實肯干的作風和在技術上追求極致的勁兒,胡俊祥先后榮獲廣東省以及佛山市多項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獎。
此時,東材科技生產的拳頭產品之一是絕緣用聚酯薄膜產品,因缺乏獨立研發能力及相關配套設施,只能從外地的聚酯廠家購進原料后再進行生產。“這樣不但極難掌握產品核心技術,也容易受上游廠商的控制。”東材科技急需找到一位該領域的“領軍式”人才,幫助企業擺脫困境。
眾多為東材科技提供原材料的上游廠商中,就有胡俊祥所在的佛山某化纖公司。為了更好地了解客戶需求以便更好推銷產品,胡俊祥時常帶領團隊實地拜訪包括東材科技在內的客戶。
隨著業務上的往來了解,胡俊祥身上突出的專業技術和創新能力逐漸吸引了東材科技管理層的目光。公司高層多次前往佛山表明招賢的心意,2004年4月,胡俊祥有感于東材的誠意以及對事業發展的規劃,最終來到綿陽,開辟他的功能型聚酯材料新天地。
忘我投入
辛勤付出獲碩果
相較于廣東等地較為完善的產業鏈,綿陽乃至四川的聚酯薄膜用材料研究還是空白。東材公司既沒有相關研究人員更沒有相關設備,這樣的局面,反而激發了胡俊祥在東材科技開拓功能聚酯材料核心技術“荒地”的決心。
沒有材料、就自己合成材料;缺少人才技術、就自己培養。憑借著骨子里迎難而上、不斷創新的精神,胡俊祥逐漸將東材科技的聚酯產業做了起來。據胡俊祥介紹,當時國內的功能薄膜用聚酯材料得不到充足供應,國外技術壁壘也加大了團隊技術攻堅的難度。在如此困境下,胡俊祥帶領大家鉚著一股勁兒搞研發,從已有的研究路徑中尋找突破口。2008年,胡俊祥團隊自主研發出的太陽能薄膜開始完全取代進口,實現了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改變。“創新不容易,我們團隊如果從人家沒有做過或人家做不來的地方去突破,或許就另有一片新天地。”胡俊祥道。
工作中勤勤懇懇、精益求精的態度,也讓他成為同事眼中的“工作狂”。“聚酯切片項目投產時,他在現場堅持了兩天三夜,直到累倒在工作崗位上才被替換下來。”經胡俊祥培養、現任東材公司阻燃事業部部長的梁倩倩回憶道。
在聚酯行業浸淫了近30年的胡俊祥先后負責了多條聚酯相關生產線的設計建設,在功能聚酯合成、薄膜開發加工與纖維加工等領域開發出20多個項目產品,申請并獲授權發明專利12項。每年為東材科技新增銷售收入上億元、新增利潤上千萬元。
不斷求索
攻堅克難未止步
因為在崗位上的突出表現,胡俊祥2014年榮獲“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綿陽市優秀專利一等獎、綿陽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拔尖人才等多項殊榮。2016年4月,又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面對紛至沓來的榮譽,胡俊祥坦然處之,一如既往堅守在崗位上,也盡心竭力地幫助著身邊的每個人。在梁倩倩等徒弟眼中,師傅總是那樣負責,盡心盡力、毫無保留地傳授知識。而在胡俊祥看來,自己在前行的道路上走了一些彎路,現在更應該把所學貢獻給大家,帶領整個功能聚酯材料產業共同進步。
如今,52歲的胡俊祥沒有停下繼續攀登新型高分子材料領域高峰的腳步。在東材科技一樓產品展覽廳內,他向記者介紹了一款由其團隊自主研發、正處于試用推廣階段的全國首創產品的雙功能太陽能背板基膜。傳統基膜為單功能、有0.35毫米厚,但這款基膜具有抗紫外線與耐水解兩種功能,厚度僅為0.25毫米。這縮短的0.1毫米意味著不僅可以節省3倍的生產成本,還能減排提效。
除此之外,他還帶領團隊向光學薄膜專用聚酯、抗熔滴聚酯、導電聚酯及相關應用開展技術攻堅,并已取得初步成效。“現在一是希望研發更多的用戶適用的產品。二是將自己的技術傳給更多的年輕人,讓他們成為公司乃至中國聚酯界核心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