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FC-23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下控制的溫室氣體之一,其溫室效應潛能值是二氧化碳的1.24萬倍。日前,三氟甲烷(HFC-23)排放趨勢和控排管理措施研究項目正式啟動。
據悉,項目旨在通過政策研究、資源化利用技術分析和環保投融資模式探索,提出HFC-23排放控制的系統化管理建議。此次啟動的項目由美國能源基金會資助,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對外合作中心組織實施。項目的開展將推動HFC-23副產率的降低和資源化利用,并為2019年國家補貼結束后HFC-23的可持續減排貢獻力量。
三氟甲烷研究項目正式啟動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胡建信指出,一氯二氟甲烷(HCFC-22)是一種消耗臭氧層物質,主要用于制作制冷劑和發泡劑,HFC-23是其生產過程中的副產物。據計算,生產100噸HCFC-22,要排放2噸~4噸的HFC-23。如果不進行有效管理,到2050年,HFC-23排放量將達到3萬多噸。因此,研究 HFC-23的控排管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意義重大。
據悉,我國政府于2009年11月26日正式對外宣布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決定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2014年,我國政府宣布在2030年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達到拐點。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下達氫氟碳化物削減重大示范項目2014年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的通知》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組織開展氫氟碳化物處置相關工作的通知》,國家支持HFC-23的焚燒和轉化利用,并在2019 年年底前分年度對HFC-23改造設施運行進行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