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最近,央視播出一條廣告,叫“我們恨化學”,一時間引起各界人士的熱議。
有專家學者指斥該廣告毫無科學素養、嚴重詆毀化學形象。媒體不應該罔顧事實,一味夸大其危害,而應當引導公眾客觀理性看待,為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的順利開展,為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廣告太妖魔化 理性看待化肥農藥
之所以出現這種廣告,根源在于公眾對化學品的認知恐慌,而恐慌來源于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給公眾做的“化學科普”。人們在認識三聚氰胺、蘇丹紅、乙烯利等化學品的時候,被強化的總是有毒有害的負面記憶,化學品就這樣被妖魔化地定格在了普通民眾的意識中。
近年在農業領域,這種社會心理被一些商家和媒體所利用,遠離農藥化肥似乎成了安全健康的代名詞。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啟動以來,更有些媒體以吸引眼球為目的歪曲零增長行動的本意和實質,借機炒作農藥化肥過量施用的危害,相關企業和組織出于利益動機也夸大其詞,農藥化肥被描畫成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土壤退化、傷害人體健康的“罪魁”,還出現了“化肥殘留致癌、導致不孕不育”等荒謬說法。
所以小編呼吁大家應該理性看待化肥農藥。也許是當前充足的農產品供給,讓人們淡忘了不曾遠去的饑餓記憶,更忽略了農藥化肥在農業生產中一直發揮著的重要作用。
當然,我們還要有發展眼光。目前,我國已經遠離了農藥化肥匱乏的時代,現在的問題是由于傳統施用習慣等原因造成農藥化肥量用得多了,利用率又不高,導致土壤板結、農殘污染等問題。
此外,化肥不同于一般的化學品,它是作物的養料,即使過量施用,過上一段時間是可以分解并重新吸收。而我國的農藥主流產品是綠色仿生農藥,靶向專一、低毒、低殘留、易分解,并沒有人們想象得那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