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聯儲加息靴子落地之后,大宗商品出現一波強勁反彈行情,其中能化、黑色和有色品種表現搶眼。當然,如果單純是國際大宗商品如有色、貴金屬、能化反彈,那么可以用短期利空出盡來解釋,但是黑色等品種也出現反彈,那么就說明支撐因素還包括供給側改革預期,尤其是去產能成為明年經濟工作的主線之一。
然而,最近公布的工業企業利潤數據表明,供給側改革只是預期性利好,能否兌現還有待觀察,需求改善可能也是市場一廂情愿的想法。因此,過早判斷大宗商品已經觸底是不可取的。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11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1.9%,降幅比1—10月收窄0.1個百分點。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1.4%,降幅比10月收窄3.2個百分點。從表面看,工業企業利潤降幅有所縮窄,企業經營壓力有所減輕,但是仔細對比分項數據和其他數據,我們發現11月工業企業利潤降幅收窄并不是由產品銷售回暖和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加引發的,而是其他因素導致的。
1—11月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較去年僅僅增長1%,與1—10月持平;11月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較去年同期僅僅增長1.83%,去年同期的增幅為3.51%。因此,筆者認為11月企業經營壓力有所減輕源于以下幾點:一是營業外凈收入增加明顯,這表明企業收入回暖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沒有直接關系;二是投資收益改善,這可能與企業投資股市等其他金融資產或者股權收益有關;三是11月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的成本有所下降,這里面的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和利息支出,尤其是利息支出持續下降給企業減負。綜合測算,營業外凈收入增加和投資收益改善共同推動工業企業利潤跌幅收窄3.0個百分點,貢獻了11月工業企業利潤跌幅收窄幅度的絕大部分。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工業企業利潤降幅收窄并非是產品銷售增加,即終端消費改善的結果。1—11月工業企業產成品庫存增速較1—10月提高0.1個百分點,說明企業在產出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存貨還在增加,這進一步說明供給側減產力度不足以對沖需求的滑坡。
在透過數據看工業品供需之后,我們再回到企業去產能方面。11月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同比增速保持7.8%,高出主營業務收入增速6.8個百分點。應收賬款相對于主營業務收入增速的上升,顯示企業財務風險不斷攀升,企業可能需要保持產能來維持現金流和賬款回收,減產力度不會很大。
另外,由于全國大范圍霧霾,筆者估計煤焦鋼行業去產能的壓力是所有工業中最大的,這也和12月28日盤面上煤焦鋼在所有工業品普跌中保持相對堅挺的特征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