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多哈會議上,沙特阿拉伯突然堅持認為,伊朗同意凍產,是討論石油凍產的前提,這令會談最終無果而終。而全球分析師對這個石油盛產的王國的下一步計劃,也都越來越感到摸不著頭腦。
石油分析師和市場觀察人士本周饒有興趣的注意到,沙特石油政策變得比2014年末要更讓人難以預測。當時,調控全球原油產量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領導人拒絕削減產量,目的為了在面臨競爭對手生產商,特別是美國時能保持市場份額。
18個月之后,其策略似乎取得成功。數據顯示,美國頁巖油生產商每周都會關閉生產平臺,并且石油產量正在下降。盡管這一戰略本身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令OPEC自身13個成員國的政府收入也大大縮水,而這些國家的大部分財富都依賴石油出口,但至少,OPEC保住了其此前占全球略低于40%的市場份額。
沙特與伊朗持續“斗法”
在OPEC付出極大代價達成了初步的戰略目的后,上周末,在卡塔爾首都多哈,OPEC和非OPEC產油國召開了會議,希望在該會議上希望達成“凍產”協議。但最終卻未能達成任何協議,因為沙特與OPEC成員伊朗之間的摩擦日益加劇。
伊朗沒有出席會議,并一直強調該國不愿意凍結生產,因為該國希望在經過多年的經濟制裁后能重新發展石油工業。
會議結束后,油價大幅下跌,沙特因此將責任歸結于伊朗。但事實上,該國早已深知伊朗不愿意削減產量,分析師因此質疑,在沙特與伊朗之間一方面在石油市場上相互競爭,一方面又在地緣局勢問題上處處敵對的狀況下,最新石油“凍產”策略到底多大程度上能被推動?
Alavan業務咨詢負責任及野村證券前政治分析師阿拉斯泰爾·牛頓(Alastair Newton)周四(4月21日)在一份報告中稱,“我同意評論家之間近乎一致的看法,沙特突然決定不支持”凍產顯然是出于其他原因,到目前為止最有可能的一個原因就是該國與伊朗的關系持續緊張,因此斷然不愿因為自己減產而成全了對方。
牛頓表示,沙特副王儲穆罕默德·本·薩爾曼(Mohammed bin Salman)對石油政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他可以決定凍結石油生產以幫助沙特經濟增長。但牛頓認為,沙特通過壓縮伊朗經濟,來限制其在區域地緣議題上的野心這一戰略,在實際操作中仍是困難重重。
“在這種背景下,我不得不同意英國《金融時報》,沙特石油政策突然變得更難以預測”。
沙特會提高石油產量?
多哈會議失敗后,沙特和伊朗之間的關系又再度跌至谷底,有報導稱,沙特,伊朗和非OPEC生產國俄羅斯都有可能提高產量,而不是限制石油產量。
周三(4月20日),俄羅斯能源部長表示,俄羅斯將推動石油生產至歷史高位,路透社消息稱,本周沙特已出口更多原油,并吞噬了整個市場。
穆罕默德·本·薩曼告訴彭博,如果沙特愿意的話,這個石油王國每天都可以增產約10%,他還表明,“如果任何國家決定提高其石油產量,我們都表示歡迎”。
據猜測,沙特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打算減產,盡管在多哈會議召開前就已有此提議。而這也正是沙特追求的通過給非OPEC生產國施壓直到這些國家全部撤離市場的戰略目標。
牛頓表示,盡管沙特威脅提高石油產量不能輕易的被解決,但沙特是否會破壞伊朗提高產量和出口的意愿,現在還無從知曉。“如果沙特的目標是阻止石油公司投資伊朗新的產量,那么在確定它能實現目標之前還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意味著沙特確實后提高產量,而這將延長供需不平衡的局面。”
牛頓警告說,一旦如此,那么原油市場的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