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角度來說,歐美地區的經濟復蘇對歐佩克應是有利的。過去5年,工業化國家的石油儲量一直保持在最低水平。國際能源署的月度報告顯示,這些國家正催促石油生產國繼續開采資源以補充儲量。
限產問題
歐佩克的產量占全球9000萬桶原油日消耗量的1/3,不過該組織的長期前景也是一個問題。歐佩克通常被認為是一個企業的聯合體,實際上將其視為一個反供過于求的團體更恰當。當需求疲軟時,該組織成員國可通過限制產量來阻止價格下降。但當需求旺盛時,該組織限制新生產者出現的能力則十分有限。
美國原油產量正迅速上升。國際能源署表示,明年美國日均原油產量將達到1400萬桶,與沙特并駕齊驅。這將減少美國原油進口量,并加快燃料出口。而其他地方的石油就可以流向別的市場,如西非石油可運往歐洲,而原本要出口到美國的拉美和中東石油則可流向亞洲。
更糟的事情
對石油儲量豐富的國家來說,更糟的事情可能要出現,即過去幾十年一直支撐油價因素的重要性可能會減弱。
伊朗是潛力巨大的生產國,即便是最輕程度的制裁減弱也會助其迅速提高產量。今年1月,伊朗原油出口每日增加了10萬桶,這是其出口量連續增長的第三個月份。
被戰爭和戰后混亂拖累的伊拉克,其原油出口量也開始回升,預計2014年出口量會在去年日均240萬桶的基礎上有明顯增加。不過,該預計是基于新的投資有回報,且與半自治的庫爾德地區達成一致的基礎上。
利比亞則可能成為另一個生產來源。該國石油出口量已下降至日均幾十萬桶,去年6月該國出口量為日均160萬桶。
艱難的選擇
壓力迫使歐佩克作出艱難的決定,其應降低目前日均生產3000萬桶原油的目標,支持油價接近近幾年的平均水平,即約100美元/桶。但歐佩克強加于12個成員國配額的執行情況不太順利。
另一個選擇是,歐佩克最大的生產國沙特及其波斯灣聯盟單方面減少產量。但這樣會將市場份額拱手讓給其對手伊朗和伊拉克。如果這兩個國家迅速增加產量,油價就會下跌,這對歐佩克來說也是痛苦的。不過那些成本更高的生產國會遭遇更大麻煩,尤其是美國,其目前致密油價格在每桶50美元以上才有利潤可言。
最大的期望
歐佩克最大的期望是,美國貿易保護制度的持續。任何對液化天然氣(LNG)或原油出口限制政策的放寬都會給油價帶來下行壓力。
這對世界經濟來說或許有利,但卻不是美國消費者的首選,其更樂于看到更廉價的汽油或用于加熱的丙烷,尤其當寒潮出現的時候。美國農民的疑惑是,我們本可以在國內燃燒廉價的丙烷,為何要將其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