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塑料業界對政府一刀切的政策有很大的反應,不只是中國大陸同行,所有出口廢塑料的國家,業界也紛紛抨擊,因為禁止入口令到很多廢塑料沒有出路而要堆埋,影響環境生態;也有因為他們的客戶結業在短時間內沒辦法找到本地市場或其他海外市場取代而被迫結業,也有歐美業界協會透過政府與大陸政府談判可否有其他方法不用“全禁"。
中國廢塑料協會執行會長黃楚琪
中國大陸每年據估計使用塑膠材料8千多萬噸,而本地回收佔2千1百萬噸,進口廢塑料佔7百萬噸。按此數字計算本地回收率只有是百分之三十左右,以中國的人工成本及廢塑料的產能,中國可以大幅增加國內回收。不像香港除了缺乏地方及工廠,工資及其他成本也高昂引致沒辦法發展本地回收。
這次的廢塑料禁制進口,估計有百分之五工廠會轉為集中本地回收,一般是有系統及有科技的大型企業才能勝任;有百分之五業界沖出中國到東南亞國家設廠或到歐、美、日本去“源頭再生"。余下其他八成的行內人事恐怕要被逼結業,沒有欠錢的可光榮退役,而欠下一大堆債務的便要清盤破產。
中國大陸最迫切回收的是市政府收集的廢塑料、家電廢塑料及農業廢塑料。但這類廢塑料回收成本比回收后的賣價高,沒有政策配合根本沒有業界人士會去回收處理。現今中國有這么多工廠及產能,如能配合政府政策應該可把中國大陸的回收率大大提升。
這次“禁廢"回收行業出現兩極化,重新洗牌后,留下來的是大企業,有科技、有系統及資本充裕的工廠。設備工廠也是同一命運,沒規模或沒有技能的工廠也就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