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價格跌跌不休……”是2016年前出現在pvc行業的高頻詞,低迷的行業狀況籠罩PVC市場長達五年之久,如今似乎出現“轉機”。
9月7日,天原集團(002386,SZ)、英力特(000635,SZ)等多家上市公司因涉嫌PVC價格壟斷被國家發改委處罰。那么,為何同時多家公司冒風險涉嫌實施價格壟斷?行業是否開始回暖?
談到此次開出的罰單,一位長期研究PVC行業的分析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此次處罰金額,對相關企業也是警示作用。涉嫌價格壟斷和PVC行業企業集中度較高有一定關系。PVC企業聯合漲價的原因,也從2015年前的“自救”行為過渡到2016年之后對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
業內稱將起到警示作用
PVC企業接二連三收到的罰單讓其備受關注。
9月7日,天原集團和英力特均收到了國家發改委《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其中天原集團被罰1601.81萬元,英力特被罰791.55萬元。9月8日,鄂爾多斯(600295,SH)子公司被罰1937.55萬元,億利潔能(600277,SH)子公司被罰2060.98萬元。而在9月9日,君正集團(601216,SH)也發布公告稱,由于公司在2016年銷售PVC過程中,涉嫌存在達成并實施價格壟斷協議的違法事實,被國家發改委處以2947.8萬元的罰款,占2016年度PVC產品相關市場銷售額百分之一。
談到涉嫌價格壟斷的原因,上述行業分析師稱,這和PVC行業企業集中度較高有一定關系。隨著去產能和相關政策的實施,PVC等傳統周期性行業在過去五六年間,有大量中小企業退出,行業集中度大幅提升,整個PVC行業的整合趨勢將日益明顯。在行業高度集中的背景下,可能會存在企業聯合漲價的情況,繼而可能涉嫌價格壟斷。
不過,上述分析師也提到,PVC企業聯合漲價的原因也不盡相同。2015年前更多是源于行業低迷之下,“抱團取暖”的“自救”行為;而從2016年開始,更多則是受到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
談到此次開出的罰單,該分析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此次處罰金額,有些占據企業本身營收的一定比例,在PVC行業這樣高額的罰單并不多見,這對相關企業也是一種巨大的警示作用,顯示出相關部門明確的態度。此次罰單開出之后,相關企業將會在制定價格層面更加謹慎。
供求關系發生轉變
值得注意的是,幾張額度不菲的罰單背后,也體現出PVC行業的變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多家上市公司年報和相關公告發現,2011年~2017年,PVC相關產品的毛利率總體呈現上升趨勢。
例如,中泰化學(002092,SZ)2011年的PVC樹脂毛利率為16.44%,2015年為22.91%,2017年上半年為32.36%,PVC的營業收入也從2011年的52.41億元上升至2016年的84.33億元。君正集團2014年、2015年和2016年PVC的毛利率分別為22.76%、23.74%和34.26%。
不過,也并不是每一家上市公司的PVC業績都呈直線上升趨勢。鴻達興業(002002,SZ)2015年、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的PVC毛利率分別為33.87%、30.63%和29.07%。而相較于近三年較為穩定的毛利率,鴻達興業2011年PVC片材、板材營業收入的毛利率為負0.12%。天原集團2017年上半年PVC毛利率為2.25%,上年同期為3.5%。
事實上,PVC的價格回暖也和整個基礎化工行業有一定的相關性。長城證券發布的研報稱,2017年上半年基礎化工行業整體收入增速為42.33%,行業整體毛利率為20.74%,雖較一季度有微幅下降,但仍是近7年來較高水平。
而前述長期研究PVC行業的分析師告訴記者,眼下PVC價格上漲的根源來源于供需關系變化。2011年~2015年,整個PVC行業低位震蕩、持續低迷;從2016年起由于去產能產生成效,出現“供小于求”的情況,因而企業的價格也開始回暖。
上述分析師還提到,日趨嚴格的環保政策也影響著PVC價格。瑞達期貨亦分析稱,受環保影響,電石開工率受限,價格堅挺,對PVC成本支撐較強。PVC庫存維持低位,貨源緊張,部分出廠價格繼續調漲。
談到PVC的價格趨勢,銀河期貨分析稱,目前部分企業仍有一定欠單,庫存低位,短期仍以交還前期訂單為主,而部分企業受環保檢查,停車現象仍存。9月份英力特、伊東東興、內蒙億利等企業存檢修計劃,預計市場整體供應難以增加。預計9月份PVC市場價格將以高位震蕩為主,不排除繼續拉漲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