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外賣行業的快速發展,外賣垃圾越來越多的消息收到了大家的關注。在越來越注重環保的社會環境下,一次性塑料垃圾的難題愈發突出。
廣州準備以地方法規的形式禁止服務性經營單位向消費者免費提供一次性消費用品,初衷是值得肯定的。不過,這被輿論解讀為“一次性消費用品或將付費”。事實上,在沒有更多配套措施的情況下,只是禁止“免費提供”,很可能讓免費變成了付費。應該說,這并不是一個理想的結果,增加了消費支出,并且讓經營單位拓寬了營利范圍,離環保的訴求尚有一段距離。
此前的例證就是“限塑令”。據《人民日報》報道,從2008年至今,“限塑令”已實施9年,但這9年以來,許多人感覺塑料袋的用量比以前更大了:小商鋪隨便給,大超市從中賺得盆滿缽滿——“限塑令”淪為了“賣塑令”。
消費者長年以來的消費習慣突然改變,餐飲服務業也要突然為此政策做出改變,一切改變都不是一時三刻能夠做到的事情,需要長期的教育和習慣。若是突然“限塑”,便很容易成為了“賣塑”,不但達不到環保的效果,還帶來了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