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福建石墨烯產業體系已初具雛形。福建已基本形成從資源開采-材料制備-下游應用-終端產品及相關配套的產業鏈,在石墨烯生產設備、電池電極材料、防腐涂料和環保材料等領域已經涌現出40多家具有一定實力的企業,第三,技術支撐能力強。福建全省有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從事石墨烯技術研發,諾貝爾獎得主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等一批國內外院士專家與該省全面合作,形成較強的技術支撐。全省石墨烯專利申請量超過400件,其中廈門大學石墨烯工程與產業研究院累計申報和擁有發明專利70多件,骨干企業累計申報和擁有發明專利50多件。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道,福建省是我國紡織材料、光電器件、鋰電池、平板顯示、船舶重要生產基地,與這些傳統優勢產業進行技術對接,有助于完善石墨及石墨烯產業鏈深加工和高端應用環節、符合產業發展趨勢。福建對石墨烯產業重視程度高,在該省“十三五”戰略新型產業發展規劃中,就提出要發展石墨烯產業基地并推動在相關領域的應用。福建省的石墨資源主要掌握在國有企業手中,資源整合較為容易。
企業盈利能力待提升
盡管石墨烯在應用領域的瓶頸尚待突破,但早已經引發資本投資熱。如8月10日,寶泰隆就宣布擬出資5000萬元成立七臺河寶泰隆密林石墨選礦有限公司。
有市場機構統計數據顯示,A股石墨烯概念一共有48家上市公司,其中17家石墨烯概念上市公司在上交所交易,另外31家概念上市公司在深交所交易。
不過,從企業盈利情況來看,目前石墨烯生產企業的總體盈利能力待提升。如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公司2016年年報顯示,公司歸屬凈利潤為虧損884.85萬元,青島華高墨烯凈利潤為虧損314.50萬元。
8月9日,廈門凱納股份發布的2017年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營收50.19萬元,較上年同期增加34.69%,然而報告期內公司凈利潤為虧損312.93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34.93%。
實際上,凱納股份在此前已經連續三年都處于凈利潤虧損狀態,2014~2016年凈利潤分別為:虧損299.62萬元、虧損399.43萬元、虧損445.14萬元。
凱納股份稱,公司所處的石墨烯行業仍處于產業化發展初期,公司雖已在相關技術方面實現重大突破,但仍未能完全打開下游應用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福建省石墨烯專項規劃也指出,目前石墨烯產業發展總體上處于產業化突破前期,尚未形成“料(石墨烯)-材(石墨烯基功能材料)-器(基于石墨烯的各類器部件)-用(終端產品應用)”的完整鏈條,石墨烯低成本規模化綠色制備技術存在瓶頸,針對不同應用產品的修飾、改性、復合、集成、功能化等技術仍需提高,下游應用產品低端化、種類較少、規模不大,缺乏殺手锏級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