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發布的制造業和非制造業PMI雖然均處擴張區間,但較上月雙雙回落。日前發布的財新PMI數據,也印證了擴張勢頭放緩的態勢。4月份財新PMI為50.3%,低于3月份0.9個百分點,增速放緩至去年9月份以來的最低點。
制造業和非制造業PMI雙雙回落,反映了當前中國經濟運行處于筑底企穩階段,經濟下行壓力仍然不小。
仔細分析構成PMI的分項指標,構成經濟下行壓力的因素集中地表現在供需兩端雙雙走弱,特別是二者的結構性矛盾并未得到根本改善上。
4月份制造業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為53.8%和52.3%,雖然仍位于擴張區間,但分別比上月回落0.4和1.0個百分點,且二者差值擴大至1.5個百分點。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差距的擴大,表明制造業生產有所放緩,市場需求走弱。
進一步結合購進價格和產出價格看,4月份,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為51.8%和48.7%,分別比上月下降7.5和4.5個百分點,均為2016年7月份以來的低點,出廠價格指數降至臨界點以下。盡管近期大量初級產品和工業中間產品價格快速回落也受年初產量上升、貨幣政策調整帶來的流動性收緊等原因影響,但價格波動背后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出市場供求關系出現變化。
PMI擴張態勢的放緩,從側面反映出在新舊動能轉換中經濟增長面臨著壓力。要解決這些困難和壓力,必須把推動市場供需關系改善作為重要課題。
當前,我國供需矛盾的根子不在于需求疲軟,而是隨著我國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但有效供給仍顯不足。從4月份的數據看,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PMI為52.1%和53.4%,分別高于制造業總體0.9和2.2個百分點;消費品制造業PMI為52.2%,比上月微升0.1個百分點。這說明,如果能在供給側多做文章,為供給注入新活力、新動力(310328,基金吧),通過供給創新激活需求,經濟增長就有了穩固的基礎。
因此,在經濟增長的內外壓力并沒有真正消去,經濟增長根基并不牢固的背景下,不能走依賴基建和房地產兩大類投資的老路子,而是要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大力培育發展新動能,使供需兩側結構性矛盾得到緩解,實現新舊動能加快轉換,使經濟走出底部,實現穩中有升,穩中有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