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正在編制《紡織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根據已經確定的思路,“十三五”紡織工業將推出一批重點工程,形成并推廣六條智能化生產線。智能制造是我國制造業未來發展的方向,紡織服裝行業作為我國傳統制造業組成部分,智能制造勢必將會為其創造商機。
實現紡織業全過程數字化智能管理 引領產業升級
協會人士表示,目前正在編制的紡織行業“十三五”規劃里會推出一些智能制造的重點工程,“我們初步確定,”十三五“期間,要形成和推廣六條智能生產線。”這六條生產線分別是:紗線智能生產線、滌綸長絲生產線、印染自動生產線、無紡布自動化生產線、服裝縫制自動生產線。
協會人士表示,六條生產線如果都能順利實現自動化,我國紡織服裝的生產就基本告別了勞動密集型的形象,“通過這些生產過程的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生產線的推出,最終把紡織服裝的生產過程實現在全球領先,真正實現紡織強國目標。”
智能制造引領紡織行業升級
業內人士認為,讓智能制造引領紡織服裝產業升級,是一個可行的解決途徑。從現有路徑來看,紡織服裝業推進智能制造,勢必將從產品設計智能化、關鍵工序智能化、供應鏈優化管控等方面,推進重點行業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建設。同時還要積極培育新型生產方式,結合汽車、機床、通信設備、紡織等行業特點,推進重點行業智能制造應用示范,不斷探索大規模個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智能制造是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智能化裝備是紡織工業智能制造的重要方面。在曹學軍看來,智能制造是我國紡織服裝行業轉型升級的切入點和抓手,同時也是紡織服裝企業提高企業競爭力、實現效益型發展的重要途徑。
據了解,紡織服裝業經過多年的競爭后,已經進入飽和期,傳統制造方式嚴重阻礙了企業向前發展,市場要求企業必須進行轉型升級。智能制造可以減少人手、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和準確性,推進制造環節的智能化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如果企業不向智能制造轉型,將會被市場淘汰。
另外,國內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漲也促使紡織服裝業不得不向智能化轉型。工信部賽迪智庫消費品工業研究所副所長代曉霞分析認為:“服裝行業是一個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在人力成本上升時肯定會考慮轉型。而且在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同時,東南亞國家由于勞動力成本較低,競爭優勢比我們強。”
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認為,智能制造的終極目標是要實現智慧制造,不僅是立足個性需求的快速反應、個性化定制、準交快交系統,而且還是立足于以互聯網技術嵌入產業的系統集成。
因此,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首先應該從發展智能化裝備入手,研發基于信息化架構下的智能化與數字化高端紡織裝備設計技術平臺,開展紡織裝備工程工業設計,實現各工序生產設備的數字化智能控制,從而達到各種紡織品及設備在線自動檢測和設計的數字化以及生產營銷管理產業鏈實現全過程數字化智能管理,促使紡織產業實現智能制造,并以此引領紡織服裝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