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淮南市田家庵區安成鎮一位村民向本報反映,當地徐圩村有幾家塑料加工廠,粉碎加工廢舊塑料制品,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以及噪音,氣味特別難聞,嚴重影響附近居民的生活,并對周邊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3月27日,記者沿著安成鎮的十澗湖路向西,在徐圩社區一條不起眼的巷子里,記者看到一個沒有任何標牌的大院子,院門旁邊碼放著幾捆壓扁的塑料制品,院墻外有一條小水溝,水的顏色發黑,呈粘稠狀。還沒進門,一股臭味就撲鼻而來。記者發現,這個院子至少有300多平方米,里面堆放著幾十個大麻袋,還有一個壘成小山狀的塑料瓶堆。五六位老年婦女正在撿拾這些塑料瓶,主要是礦泉水瓶、飲料瓶、食用油瓶等,她們把塑料瓶分類裝進麻袋,然后由一個中年男子把這些瓶子進行簡單清洗,接著放入機器中,擠壓成扁平狀。
廢舊塑料制品加工“黑作坊”應被取締
“你們在這里干多久了?”記者問這個加工作坊的女老板。 “2012年6月份過來的,主要是回收、加工廢舊塑料制品。 ”她告訴記者,干這行也是沒辦法,要供養兩個孩子上學,再說這對周邊環境也沒啥大影響。記者問她:“據說有村民舉報,這些瓶子氣味難聞,洗瓶子的臟水也有污染,加工有噪音。去年底,有關部門不是讓你們關停了嗎?”“這里離居民區還有不少距離,我們把瓶子清洗很干凈,門口的臭水溝真的不怪我們,機器平時也不開。 ”她極力辯解。但是,記者看到這個院子對面不到5米就是居民區。
隨后,記者又來到黑泥社區的另一個塑料加工小作坊。院子里的各種塑料瓶堆積如山,散發出一股臭味,十幾名員工正在干活。記者問他們,有沒有營業執照或環評手續?一位中年男子說:“老板不在,我們不知道。 ”院子隔壁的一位居民告訴記者,這個小作坊停過幾天,現在又開始生產了,每天都有很多收破爛的人拉著三輪車來送塑料瓶。
該鎮安監辦工作人員王磊告訴記者,這些小作坊主基本都是外地人,他們雇幾個人,先對塑料瓶進行粗加工,做成半成品,然后打包銷售到江蘇等地。以前他們在舜耕村附近干,因為那邊群眾投訴強烈,有關部門將這些作坊取締了,于是轉移到這邊來了。
田家庵區環保局李宗祥對記者說:“春節前,局里已派人到現場實地調查。據群眾反映,當地至少有3家塑料加工小作坊。他們沒有環保審批手續及相關證照,屬非法生產。按照環保法相關規定,年前就送達了停產通知書,責令限期補辦環評手續。事實上,這種毫無環保設施的小作坊,手續是不可能辦下來的。 ”該局準備履行有關程序,將此事移送到市場監管局,按照無照經營對他們進行處罰,并依法取締。如果小作坊不關停,該局將報請區政府聯合安監局、城管局、公安局等相關部門一起執法,依法取締這些無照生產的“黑作坊”。 日前,在淮南市田家庵區安成鎮的一個塑料瓶加工作坊里,幾個員工正在分揀各種塑料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