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稱: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已從高速轉為中速增長。在新的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將面臨更多的挑戰。為了能夠更好地發展,安徽省制定了企業發展新戰略。
2014年步入尾聲,安徽前三季度經濟發展的“答卷”已經展現:生產總值14709.5億元,農業生產形勢較好,工業生產保持穩定,居民收入保持增長……雖然今年的GDP并不是安徽增速最快的一年,卻是在經濟發展轉型過程中取得的。
調結構、穩增長、擴大投入……如果將經濟發展比作行駛中的車輛,那蕪湖、淮北、合肥、蚌埠阜陽、亳州、宿州7市,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駛入新的時代。
新活力
傳統產業加速轉型
在合肥,當汽車產業面臨下行壓力時,新能源汽車產業脫穎而出;在蕪湖,在國內水泥產能過剩的情況下,海螺集團卻實現年利潤增長93.9%。
傳統產業面臨的壓力,能從一組數據中看出端倪。9.6%、9.3%、9.1%……這三個數字,分別是安徽省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的經濟增長數據,經濟增長的速度正在逐漸放緩,這與傳統產業面臨的變局密切相關。
但是從“新常態”的新視角來審視,壓力正在促進安徽傳統產業轉型,并形成新的活力。
作為振興皖北的“一號工程”,位于淮北的臨渙工業園,是全省重點建設的煤化工產業基地之一。在煤炭行業整體不景氣的大背景下,臨渙工業園卻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2013年9月,《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以臨渙工業園為平臺,以先進合成材料特別是高端合成橡膠為主攻方向,帶動關聯產業協同發展,加快實現資源型經濟的現代化轉型。
如今,臨渙工業園基本形成了煤、焦、化、電、材循環生產模式,已建成的項目中,包括一個“亞洲最大”和三個“國內最大”,成為我省傳統產業加速轉型的典型。
不僅僅是傳統煤炭大市的淮北,安徽的其他市也在行動。
在合肥,當汽車產業面臨下行壓力時,新能源汽車產業脫穎而出,汽車產業發展邁入“新天地”;在蕪湖,在國內水泥產能過剩的情況下,海螺集團卻實現年利潤增長93.9%,節能環保裝備制造產業發展前景看好……傳統產業的加速轉型,讓安徽在經濟結構調整的道路上越走越穩。
新動力
新興產業蓬勃發展
面對新一輪產業和技術變革,我省越來越多的城市和企業超前謀劃,精準施策,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高點。
孟先鋒是合肥雙鳳開發區一家汽車裝飾設計公司的老總,創業10多年來,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人工成本漲得太快。而自從機器人“員工”出現在他的企業后,這個壓力大大緩解。
兩年前,孟先鋒的企業引進機械手,每臺采購成本接近80萬元。然而平均來看,1個機械手能代替6個工人,兩年用下來就把這部分成本攤平了。此外,機械手操作精密度和效率更高,原材料也更為節省。而機器手對于工作環境的要求也比工人低。“ 比如夏天廠區可以不開空調,如果是人工操作就不行了。”孟先鋒說。
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孟先鋒一樣,開始選擇機器“工人”。面對新一輪產業和技術變革,我省不少城市也跟孟先鋒的企業一樣,超前謀劃,精準施策,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高點。
在蕪湖,工業機器人、新型顯示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在合肥,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規劃出爐,“ 合肥造”高性能芯片將填補國內空白;在亳州,傳統的白酒釀造、現代中藥等行業中大力采用信息技術、電子商務、管理流程優化等手段,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可以說,戰略新興產業已經成為我省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新助力
創新驅動經濟發展
創新已經成為經濟生活“常態”。在創新“引擎”助力下,我省正奮力實現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的“驚人一躍”。
一斤重的鋼球從1.5米的高度墜落,能將1.5毫米厚的鋼板砸彎,而合肥產的工程塑料結構板材卻可以毫發無損。近日,在合肥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檢測中心,工作人員向記者演示了工程塑料產品的優越性能。
如今,這些工程塑料已被廣泛運用在汽車、建筑、電工、電器、IT、新能源、軍工等領域。而“安徽創造”也正在走向世界。
2008年10月,安徽啟動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建設。2009年,安徽被列入首批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2011年,合蕪蚌試驗區成為繼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和上海張江之后我國第四個自主創新重點區域。
2013年11月,安徽成為繼江蘇之后全國第二個創新型省份試點省。
而在我省各市,創新已經成為經濟生活“常態”。
合肥市圍繞重點培育的新能源汽車、公共安全、智能制造、集成電路、生物工程等8個增長源,實施了專門的推進計劃;蕪湖市先后出臺40多份配套激勵政策文件,從財政扶持、政府采購、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對創新型企業給予全方位扶持;蚌埠市創新金融產品,著力構建適應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多層次融資服務體系……
在創新“引擎”助力下,安徽正奮力實現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的“驚人一躍”。相信,新的一年里,安徽企業的業績將會更加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