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上市低調,但聚丙烯期貨當日的交易情況卻相當“火爆”。當天上午9時,集合競價后大商所聚丙烯期貨以1722手(雙邊,下同)的交易量開盤,隨后短短的1分鐘內,當天上市聚丙烯期貨10個合約交易量即達10488手。全天以19.17萬手的交易量和3.85萬手持倉量收市;合約價格漲跌互現,其中主力合約1405收報10657元/噸,較上市基準價漲157元/噸,另一主力合約1409以10368元/噸收盤,較上市基準價跌132元/噸。
當日交易結束后,期貨日報記者從大商所獲悉,聚丙烯期貨上市首日首對法人成交單花落中農集團通用化工有限公司和浙江久欣化工產品有限公司。中農集團通過中國國際期貨席位在集合競價交易階段賣開PP1405合約;浙江久欣化工產品通過南華期貨席位在集合競價交易階段買開PP1405合約。
頗受市場關注的是,中東迪拜黃金和商品交易所(DGCX)也于同日掛牌上市了聚丙烯期貨品種。兩家交易所并互相致信祝賀聚丙烯期貨在對方市場交易,表達了開展更為全面與深入合作、共促聚丙烯期貨市場發展服務產業的愿望。
據了解,早在去年5月,雙方即已約定今年同時掛牌聚丙烯期貨。中外期貨交易所聯袂上市同一品種,這在國內期貨市場發展史上尚屬首次。市場人士認為,當前在推動國內期貨市場對外開放和市場國際化發展新趨勢下,兩所的統一行動無疑對促進相關商品全球價格市場新體系建設和國內期貨市場國際化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有市場分析人士進一步表示,鑒于中國和中東地區在國際能源石化市場的地位及未來國內期貨市場的對外開放,大連、迪拜聚丙烯期貨價格的互動將會持續增強,有望形成相對穩固的“大連—迪拜”期貨價格體系,進而成為全球聚丙烯價格體系構建的重要力量。因此可以說,兩所的統一行動亦是對聚丙烯未來市場價格新體系構建的布局之舉。
中國與中東分別為全球最大的能源化工產品進口和出口地區,對于聚丙烯品種來說,中東地區聚丙烯年產量約700萬噸,形成了開放的美元報價市場;中國是聚丙烯最大的進口國和消費國,目前中國聚丙烯表觀消費量在1500多萬噸,每年進口400萬噸左右,進口量中約三分之一來自中東地區,因此兩市場具有較強互補性,兩交易所聯袂上市聚丙烯期貨,將會形成大連、迪拜聚丙烯期貨價格相互呼應格局,這一格局也將為國內期貨市場的國際化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