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
相傳送紅包的習俗,在很久以前就流行,但當時人們不過是以寓意吉祥的鮮紅色紙,包著一張寫滿祝福字句的字條,送給親朋好友,以表心意。 到了清朝,人們則改用一張形狀與正方形相若的紅紙,包裹銅錢,封作“利是” 而代的紅包袋,約于清光緒末年,印刷技術開始廣為所用時,才得以問世。當時的所謂紅包袋,做法非常簡單,只以紅紙印上黃油,再于未干的黃油上綴上金粉,效果就如現今燙了金字的紅包袋般,而圖案則多以簡單為主,再配以吉利的字句。
派"紅包"是華人新年的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征活力、愉快與。 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根據華人的觀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帶給他們。紅包里的錢,只是要讓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征。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的枕頭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