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每日電訊報》專欄作家Roger Bootle近日發布年末回顧,他表示2015年經濟有兩大主題--暴跌的油價和脆弱的中國經濟。他這樣寫到:
離2015年底還有10天時間。提早做年末總結有兩個原因,一是假期即將到來,二是從現在到12月31日,經濟景觀不會發生質的改變。
今年年油價進一步下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也持續疲軟。雖然原油價格早就開始走下坡路,但從2014年夏天開始延續至今的下跌趨勢,都讓幾乎所有觀察家大感意外。
油價下跌給經濟帶來顯著的負面影響,也是出乎意料的一點。如果兩年前甚至一年多前,我們被告知油價會跌到每桶40美元以下,大多數經濟學家會說這將極大促進經濟,因為每次石油和大宗商品價格走低都會導致股市虧損,市場做空后經濟得到重振。
然而今年出現了一個矛盾現象:相對于分散的收益(石油收益分散在整個經濟中),油價下跌造成的損失更趨集中。因此,損失產生的即時反應更加強烈,沖擊了整個的消費和,當然包括中國。
中國經濟走弱也是今年的“大事件”。每種大宗商品價格下滑,都表明者對中國經濟的擔憂, 對整體經濟信心的動搖。
對經濟而言,中國牽一發而動全身。中國經濟放緩并不令人驚訝,中國經濟對經濟極其重要也不是新聞,者和評論家更關心的是中國8月份股市泡沫現象給予的啟示。中國股市跌了挺長一段時間,但前年市場一路高揚。所以即使股市暴跌,仍然比前年高了20%。這明顯和1929年式的經濟崩潰不可同日而語。
金融市場需要加倍關注。如果希臘退出歐元區,勢必引發另一場金融危機。然而,這個征兆在6月份如日食般短暫顯現過,之后再也沒有出現。所以, 真正的希臘危機被忽略,中國長期熊市威脅論取而代之。
新興市場之間互相對比“誰更弱”,也是2015年的主題之一。除了印度之外,金磚四國均淪為災難區,各國均有不同的疲軟理由。其他新興市場表現也相對糟糕。非洲經濟增速大幅減少,拉丁美洲大部分不見起色。相比之下,發達國家經濟勢頭保持良好。
美國經濟雖然不溫不火,仍保持著穩固的增長率,在創造就業崗位方面也十分得力。美國經濟實力無庸置疑,但美聯儲遲遲拖延加息,確實出人意料。推遲加息的部分原因是通脹走低,對經濟(尤其中國)敏感度高,以及對金融市場脆弱性深懷憂慮。
近期美聯儲加息,歐洲央行(ECB)則放寬貨幣政策,導致美元而歐元貶值的趨勢。有趣的是, 享受著低油價帶來的許多便利,歐元區經濟今年表現竟然不賴。然而,歐元區經濟的提振與本土經濟無關。油價走低,歐元疲軟,使得歐元區經常帳戶盈余持續增長,轉移了失業率和通縮的壓力。